全国免费咨询热线:15601075665

热门TAG标签:

重庆

重庆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重庆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渝府发〔2016〕58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一、发展基础和条件……………………………………………(4)
(一)发展基础 ……………………………………………(4)
(二)机遇和挑战 …………………………………………(6)
二、总体思路……………………………………………………(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11)
三、构建内陆开放新格局 ……………………………………(12)
(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12)
(二)以开放促进全市区域协调发展……………………(13)
(三)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15)
四、提升开放平台新功能 ……………………………………(17)
(一)优化对外开放基础性平台功能……………………(17)
(二)促进各级各类开发区开放发展……………………(19)
(三)推进国家自贸试验区建设战略部署………………(20)
五、完善互联互通新体系 ……………………………………(22)
(一)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22)
(二)推进便捷高效一体化大通关………………………(24)
(三)着力构建内陆国际多式联运体系…………………(25)
六、培育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6)
(一)探索发展内陆口岸经济……………………………(26)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27)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30)
(四)全面提升利用内外资水平…………………………(33)
(五)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 …………………………(36)
七、推动城市国际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37)
(一)促进多领域扩大对外开放…………………………(37)
(二)提高城市服务国际化程度…………………………(40)
(三)建设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41)
八、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机制 ……………………………(43)
(一)推进开放型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3)
(二)优化开放型经济管理和服务………………………(43)
(三)完善政策体系………………………………………(44)
(四)加强开放型经济法治建设…………………………(44)
(五)健全工作推进机制…………………………………(45)
九、保障措施 …………………………………………………(46)
(一)组织实施……………………………………………(46)
(二)项目保障……………………………………………(46)
(三)人才保障……………………………………………(46)



 

重庆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力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大产业和大环境建设,形成水、空、铁三大交通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三个保税区“三个三合一”的内陆开放特征,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43.3%,达到744.8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增长近4倍,达到17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每年均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落户262家;实际利用内资累计超过32000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4.7倍;2015年对外实际投资超过14亿美元,是2010年的3.6倍。2015年11月7日,正式启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对重庆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开放大通道进一步完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双向运行常态化,成为中欧陆上贸易主通道。团结村铁路物流基地成为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重庆港货运量突破100万集装箱,港口中转货物比重超过40%。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30万吨。建成“二环十二射一联线”高速公路骨架。铁海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加快发展。重庆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
    开放大平台进一步提升。以区域性交通枢纽为基础、国家开放口岸为支撑、保税功能为载体,“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两江新区内陆开放核心功能逐步显现,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战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撑作用持续发挥,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市的47.8%。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团结村铁路口岸和南彭公路基地获批保税物流中心(B型),三峡库区首家保税物流中心(A型)落户万州。各类开发区加快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大通关建设进一步深化。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不断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关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协作机制和多式联运便捷转关方式深入推进。成功搭建电子口岸平台,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试点。有效实现跨区域通关协作,推行“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区域通关模式,“渝深快线、区域联动”便捷通关模式取得积极成效。深化“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关检合作,全面融入全国海关、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实现重庆全域海关业务一体化和全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一体化。
    开放型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快。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全球重要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利用重庆本土优势资源,引进上汽、北汽、福特、现代等国内外重要汽车企业,成为国内最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布局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贸易“5+1”(“5”是指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1”是指“渝新欧”铁路口岸建设运行)专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推动融资租赁、保理等业务发展,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出台境外投资专项规划,民企“走出去”步伐加快。
    开放大环境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投资准入及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开放定位更加清晰,区域开放度不断提升。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国内省(区、市)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共与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在渝外国领事机构总数达10家。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开放水平提高,“渝洽会”“高交会”“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年会”“服务贸易高峰会”等展会影响逐步扩大,国际科技及人才交流更加频繁。

    (二)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将带动内陆地区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立足“十二五”奠定的良好基础,我市将着力推动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度融合,在充分发挥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点作用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功能进程中,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未来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总体将面临六大机遇及优势:一是国家开放战略加快实施。我国积极参与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国际多双边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入,有利于我市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协作、配置资源。二是重庆的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中央明确提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三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赋予重庆内陆开放重大战略机遇。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的中国与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扎实推进,将进一步凸显重庆开放的区位优势,提升中心枢纽和集聚辐射功能,为重庆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四是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为进一步释放开放制度红利奠定坚实基础。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有利于从制度上接轨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能级,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五是各类开放创新试点,增添开放新动力。重庆先后获批贸易多元化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两江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两江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有利于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开放增长点。六是开放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市商务委,顺应了现代市场经济和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定位,有利于统筹对上对下联系,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我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世界开放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加快推进,将对我国贸易和投资产生深远影响。二是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对外开放新的优势正在积累释放,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沿边地区开放步伐加快,国内区域之间的政策红利日益趋同,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开放型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亟待优化。加工贸易等传统优势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新型服务贸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开放型经济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四是开放型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全市涉外公共关系、专业服务等人才相对匮乏,个别地区、领域封闭保守、传统依赖等思想观念比较突出,影响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开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换发展动力,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市域内外互联互通,加快发展内陆口岸经济,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开放水平,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优势,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成功能完备、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带动周边的内陆开放高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创新。适应国际经济新规则,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倒逼全市深层次、系统性改革,以开放加快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进程,以开放解决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实现改革、开放和创新三大动力支撑协调推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塑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坚持以开放促进结构优化。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提升传统优势与培育新优势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促进,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以及十大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业态,拓展新兴产业发展新空间,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以开放促进协调发展。围绕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扩大开放与功能定位相结合,完善开放发展政策,强化市域内外基础设施、规划政策等互联互通、协作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经济领域开放与社会领域开放,促进市内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互动。
    ——坚持以开放促进民生改善。坚持开放为了人民,开放依靠人民,开放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增强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国内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挥服务外包、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对外劳务合作等产业和业态在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方面的作用,实现共建共享。加快贫困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建成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独特而重要作用的内陆开放高地。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每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00亿美元,国际物流总量突破1500万吨,国际航线力争达到100条。

专栏1  “十三五”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主要指标表
 

指  标  名  称

指标属性

单  位

2015

2020年目标

进出口总额

预期性

亿元

4615.5

6000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预期性

亿美元

172

500

实际利用外资

预期性

亿美元

107.7

>100

实际利用内资

预期性

亿元

8530.1

15000

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

预期性

万人次

3240.2

5000

口岸出入境人员

预期性

万人次

222.4

450

国际客货运航线

预期性

49

100

航空货邮吞吐能力

预期性

万吨

31.9

110

铁路外贸集装箱量

预期性

万标箱

4.7

8

水运外贸集装箱量

预期性

万标箱

54

80

国际物流量

预期性

万吨

900

1500

市外货物占重庆货物周转量比重

       

#市外货物占重庆港口货物周转量比重

预期性

%

43

>50

#市外货物占江北机场货物周转量比重

预期性

%

5

>30

#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市外货量占比

预期性

%

40

>45

外国驻渝领事馆

预期性

10

15

友好城市

预期性

33

43

    三、构建内陆开放新格局

    (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充分发挥重庆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打造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业腹地、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
    夯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基础。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内陆国际邮件互换中心,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积极研究对接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资金融通。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探索建立境外产业园区。继续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关通检合作。
    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交流合作。完善与德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建设中德产业园。积极落实重庆与中东欧国家签署的合作协议,实现共赢发展。依托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机制,深化与俄罗斯经贸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继续扩大对东盟和南亚贸易投资。拓展与非洲、大洋洲、美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重庆商品境外营销网点,支持大型市内商贸企业建立进出口商品采购分拨中心。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渝参加“渝洽会”等经贸展览。
    积极承接长江经济带沿线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优选产业配套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和承接沿江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起点、链条化、集群式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积极推动新型显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汽车制造产业、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协同合作、联动发展,协调推进都市消费品产业走廊、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走廊、特色资源加工走廊建设。支持区县(自治县)与沿海沿江地区开展园区共建等战略合作试点。

专栏2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重点项目

    1.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庆境外产业园区建设。
    2.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庆名优商品展示展销中心建设。
    3.推进运行渝新欧国际邮包专列,探索国际旅游专列。
    4.推进中欧商贸城建设。
    5.推进中国匈牙利两江创新创业中心建设。
    6.推进“重庆出口商品(非洲)巡展”会展项目建设。
    7.推进“重庆出口商品丝路巡展”会展项目建设。

 

   (二)以开放促进全市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全市各区县发展基础,统筹资源配置,构建开放产业体系,完善开放平台布局,推动区域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广度,促进全市全域开放。
   优化开放功能定位。提升主城片区开放引领功能,进一步集聚高端服务业,着力完善口岸产业体系,扩大服务业领域开放合作,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强化渝西片区开放支撑能力,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集聚,通过扩大开放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与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链融合循环的开放型产业集群,着力建设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和区域合作先行区。拓展渝东北片区和渝东南片区对外开放空间,着力推动农业和旅游业扩大开放,打造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建设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机产品认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等示范区。
    促进开放功能向全市拓展。优化长江沿线内河港口开放口岸体系,推动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建成长江上游水运口岸集群。争取将团结村铁路口岸、万州机场航空口岸由临时开放转为正式开放。争取设立南彭公路口岸。根据区县开放发展需要,配套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等载体,拓展口岸服务功能。推动设立江津、涪陵、万州综合保税区和南岸迎龙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联系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的环线铁路,形成“一带一环”保税功能平台布局。在符合条件的区县有序设立海关、检验检疫等机构。
    推进区域开放合作。深化川渝合作,务实推进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建设,继续推动渝西川东毗邻地区合作和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扩大渝黔合作,支持綦江等区县(自治县)建设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加强渝滇边贸口岸合作及产业合作,鼓励渝企入滇发展。构建渝东北片区与鄂川陕区域协作新通道,积极开展秦巴山集中连片扶贫示范区合作。构建渝湘黔鄂区域协作大通道,深化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示范区合作。

   (三)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

    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创新型、示范性,围绕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以降物流成本、降融资成本和增强辐射力、增强可复制性为工作目标,发挥运营中心作用和集聚辐射功能,打造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示范性重点项目,新加坡参与中国地方发展的示范性项目,以及中新自贸协定升级版的先行示范性项目。
    抓好运行机制。积极落实中新两国政府间框架协议,创新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发挥好联合协调理事会、联合工作委员会、联合实施委员会三级合作机制的作用,健全与国家有关部委和新方的工作对接和沟通渠道,协调好双边合作事宜。建立和完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管理委员会及管理局工作运行机制,多形式搭建项目的运行平台和载体,提高运行效率。
    抓好规划引领。按照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存量与增量相结合、重庆与国内外相结合的要求,编制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突出“项目运营中心”功能,充分发挥重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全方位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跨区域、大范围、宽领域合作。规划建设以两江新区为核心的业态集聚示范区。

专栏3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业态集聚示范区

    1.金融服务业态集聚示范区。江北嘴CBD、朝天门来福士广场。
    2.航空产业业态集聚示范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空产业园。
    3.交通物流业态集聚示范区。果园港多式联运示范基地、重庆公路物流基地。
    4.信息通信业态集聚示范区。两江云计算产业园、仙桃数据谷。
    抓好政策创新。坚持集成创新和先行先试,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协调,根据项目定位及发展需求,加快落实中新双方已经达成一致的创新举措,积极推动提出和落实新的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的创新举措,促进中新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
    抓好项目落地。坚持“互惠共赢、商业可实现、发展可持续、模式可复制”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通过项目落地体现合作成效,力争“十三五”期间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各有2—3个功能性标志项目落地,全面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水平。

专栏4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功能性标志项目

    1.金融服务领域。金融机构互设。打通跨境投融资通道。做强中新互联互通股权投资基金。加强天然 气交易中心、投融资路演中心等要素市场合作。
    2.航空产业领域。深化机场商业合作。促进中新航空领域互联互通。打造航空产业园。
    3.交通物流领域。城市物流配送及供应链管理。航运金融。探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综合物流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模式。
    4.信息通信领域。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数据开发运用相关项目。

   四、提升开放平台新功能

   (一)优化对外开放基础性平台功能。

    在完善“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基础上,突出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开放核心作用,加快特殊商品指定口岸及电子口岸建设,实现对外开放基础性平台提档升级。
    完善“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功能要素和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辐射带动效应,增强枢纽集散作用,扩大口岸转口规模,创新保税拓展功能,服务内陆开放发展。加快果园港口岸互联互通建设,打造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建设果园港国际国内中转集拼中心。争取将重庆水运口岸扩大至果园港,推动保税功能向果园港拓展。探索区港联动、“区港一体”监管运作,拓展长江多式联运,建设长江上游多式联运综合枢纽港口。加快推进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指定口岸功能建设,打造西部进口整车贸易基地。依托团结村铁路枢纽,多渠道加密“渝新欧”往返货运班列,积极开发“渝新欧”客运班列。提升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功能,建设中西部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开展航空乘客通程联运试点,扩大机场货邮二次集拼和中转试点,大力发展快件集散、冷链物流、航空货代,实行保税物流区与机场货运区一体化运作,打造重庆临空服务产业发展的先导区。
    突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开放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快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建设,提升已围网区域综合运营效益,整合发展未围网区域。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制造、研发、维修、物流、贸易、结算“六大中心”转型升级,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制造业及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运用保税政策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深入推进贸易多元化试点。创新通关监管服务,深化“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便利化改革,优化保税货物流转管理。到2020年,基本完成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进出口达到600亿美元。
    完善指定口岸体系。申报设立进口粮食、植物种苗、木材等指定口岸和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实施机构,扩大延伸进口水果、肉类、水产品等指定口岸监管点。发挥进口指定口岸功能,打造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商品交易市场。
    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统筹推进全市国际贸易便利化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重庆电子口岸平台。积极开发推广物流、航运、仓储等综合应用配套系统,以及便利监管、满足企业需求的外贸管理、库存管理、场所管理、港航作业等应用系统和协作平台,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推动重庆电子口岸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口岸的互联互通,共建电子口岸数据平台,实现物流、通关通检等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打造适应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口岸服务环境。

    (二)促进各级各类开发区开放发展。

    优化提升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区县(自治县)特色工业园区开放功能,推动各级各类开放区差异化发展,实现对外开放平台体系整体功能最大化。
    打造两江新区内陆开放示范窗口。提升两江新区整合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引进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创新发展新型服务贸易,引领全市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增强贸易、物流、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领域的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先进制造研发转化中心、资本运作和人才集聚高地。加强开放口岸、现代金融、保税物流、国际会展等领域的功能创新,培育接轨国际的城市环境,提升国际影响力。
    完善国家级开发区的开放功能。发挥重庆经开区、重庆高新区、万州经开区、长寿经开区、璧山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万盛、双桥等市管开发区在体制创新、产业聚集、结构调整、土地集约、节能环保等方面开放合作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推进经开区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将东港国家级港口物流基地打造成国际化直通港。推进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为“渝新欧”回程货及欧洲进口货提供仓储物流分拨空间和服务。进一步发挥万州保税物流中心(A型)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打造新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建设中欧、中印等国别产业园。
    加快提升各类特色园区开放水平。大力推动全市各类特色园区积极融入重庆内陆开放大格局,完善开发开放功能。推动有条件的特色园区成为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取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建设长寿“国家西药产业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加快丰都全国屠宰用牛进口试点承接地建设,建成国家级进境活动物检疫隔离场。

   (三)推进国家自贸试验区建设战略部署。

    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功能定位要求,结合重庆特点,加快复制推广已有自贸试验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内陆开放制度创新,建设好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
明确自贸试验区建设目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经过三至五年的改革探索,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实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力争建成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法制环境规范、带动效应明显的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内陆国际物流中心、内陆服务贸易中心、内陆功能性金融中心。
    优化自贸试验区规划布局。依托国务院批准的两江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全面覆盖全市综合性交通枢纽、开放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主要服务贸易及金融聚集区域。按照基础条件较好、开放程度较高、承担改革试点任务能力较强、能够较快显现试点成效的标准,科学确定具体区域。
    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借鉴吸收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推进监管方式创新,以信用风险分类为依托,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快形成内陆地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公平、统一、高效、安全的营商环境。
    突出自贸试验区建设特色。突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功能,以产业为纽带,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成内陆服务贸易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突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点功能,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渝昆泛亚铁路大通道,立足欧亚大陆,以全方位多式联运为核心,探索构建陆路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突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运营中心功能,成为中新自贸协定升级版的先行先试区和开放风险的压力测试区。
    积极探索具有内陆特点的开放创新事项。探索建立促进自由贸易的账户体系,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推动跨境投融资、跨境结算便利化,深化跨国公司总部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境外股权资产的境内交易融资平台,争取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进一步探索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银行、保险、证券、教育、文化、养老、交通、电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创新发展保税检测维修、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拓展。加快发展新型贸易,由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向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拓展。加快开发欧亚陆路贸易运输通道,推进铁空、铁水等国际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五、完善互联互通新体系

   (一)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

    加快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信息对外通道建设,形成“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重庆贯通融合的格局,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拓展“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综合功能。完善“渝新欧”铁路常态化运行机制,积极拓展跨国邮包运输和旅游通道,布局完善境内外分拨点和仓储中心。依托重庆铁路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引导国际货代物流企业面向重庆承揽货源。强化长江经济带周边地区、华南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货源组织,全面增强国际物流集散功能,打造中欧贸易国际分拨、中转、销售、结算中心,构建内陆地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贸易主通道。
    进一步发挥国际公路物流通道作用。依托不断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为重庆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产业及供应链融合提供国际物流支持。发展重庆经钦州至泛北部湾地区、经磨憨至老挝及中南半岛、经深圳至香港的国际公路运输及多式联运。完善重庆—东盟国际公路联运专线班车常态化运行机制。丰富国际公路物流通道运输货物品类。加强与国际公路物流通道沿线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外贸货物集散、物流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公路运输外贸货物的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方式。加快推进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
    强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服务+辐射”型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全面提升内河航运要素聚集能力,加强“水水中转”合作,建立沪渝外贸集装箱“五定”快班轮三峡船闸便利化通行机制,深化沪渝两地航交所战略合作。吸引周边省市货物来渝通过长江中转出海,吸引长江中下游省市货物通过渝新欧铁路大通道直达欧洲,扩大沿江地区与欧洲的货物贸易。力争将重庆水运港纳入国家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完善航运交易网络,发展航运总部经济,打造长江上游航运服务集聚区。
    优化国际客货运航线布局。积极增开内陆国际直飞航线,重点发展通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线。推动建立重庆—新加坡航空路线体系,提升重庆对东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突出航空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构建覆盖各大洲主要枢纽城市的国际航线新格局。
    加快完善通信信息通道。巩固并不断提升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功能,积极争取国家在渝设立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打造通信信息国际口岸。推动重庆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直达通信专线建设,优化调整国际通信传输架构,提高国际通信网络质量,提升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全面建成“国际信息港”和国家级通信信息枢纽。

   (二)推进便捷高效一体化大通关。

    贯彻落实国务院“三互”改革方案,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进口岸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通关改革。建立覆盖重庆全域所有海关业务领域和管理时空的智能化信息平台。推进口岸设施共享共用,持续改善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大力推进关检合作便捷通关,积极推进互联网与通关管理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易通关”改革,大力推行通关作业无纸化,着力打造“e海关”。探索开展口岸查验机制创新和口岸管理相关部门综合执法试点。
    加强大通关国际国内合作。充分发挥中欧、中新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中欧“安智贸”协定和《第一届“一带一路”检验检疫高层国际研讨会重庆声明》等合作文件的作用,搭建“一带一路”沿线沿边国家(地区)海关定期会晤平台,探索国际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间“三互”合作机制。积极融入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与上海、深圳、乌鲁木齐等口岸海关区域通关合作。深化重庆全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全面融入全国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
    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依托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和公共信息申报制度,按照国际标准统一“单一窗口”申报数据规范,实现申报人通过“单一窗口”向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一次性申报,口岸管理相关部门通过电子口岸平台进行“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业务流程。
    进检验检疫便利化。完善口岸检验检疫设施设备,实施“申报放行、验证放行、抽样放行、监管放行”等放行模式。推进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检验检疫智慧口岸系统。依托商品风险分析和企业信用管理,降低进出口产品口岸查验比例。推进内陆检验检疫改革创新,建设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共治监管体系和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进口食品检疫审批试点,探索建立航空器电讯检疫机制。推动简政放权,下放部分审批权限至口岸机构。培育和发展第三方检验市场,推动建设检验检测共享平台,扩大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范围。

   (三)着力构建内陆国际多式联运体系。

    在完善大通道、大通关建设的同时,加快市内互联互通建设,促进口岸综合功能和整体优势发挥,逐步形成陆路、航空和水运立体发展的综合国际物流网络体系。
    强化多式联运基础功能建设。加快铁路东环线建设,争取启动团结村—空港货运铁路建设,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口岸及其他开放平台间的物流通道建设,实现各开放平台的快捷通达。规划建设联接全市口岸、交通枢纽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多式联运基地、多式联运信息系统等互联互通设施,改造升级口岸集疏运体系。建设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创新口岸平台、物流通道、交通枢纽及开发区无缝对接和有机联系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一体化联动发展。
    加快发展各类多式联运。以寸滩港、果园港和万州港为核心,发挥长江航运优势,发展江海联运和铁水联运。以团结村铁路口岸为核心,发展“渝深”铁海联运;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发展与中亚、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国际铁路联运。用好联结云南、广西等边境口岸的高速陆路通道,重点开展面向东盟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公路联运和陆海联运。发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空枢纽优势,支持航空公司开行卡车航班,构建空空联运、陆空联运国际航空货运网络体系。

    六、培育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一)探索发展内陆口岸经济。

    健全口岸经济发展机制,完善口岸服务能力,促进口岸与产业互动发展,以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集聚和流动,建设内陆口岸经济高地。
    构建口岸经济产业体系。依托“三个三合一”内陆开放特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新兴贸易、现代服务、口岸服务新业态等口岸平台型产业;发展临空临港制造、口岸经济金融服务、数据口岸产业、文化创意等口岸依托型产业;发展跨境旅游会展、外向型农业等口岸延伸型产业,积极构建以口岸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产业体系。
    推动口岸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促进口岸经济相关产业、企业集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的集群,同类产品、同类性质企业的集群,与制造业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积极推动各类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口岸经济规模和附加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着力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提升外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保持进出口规模中西部领先地位。
    优化发展加工贸易。依托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建设,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优化加工贸易结构,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等加工贸易向品牌、研发、分拨和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大力发展内外兼销、就地配套、便捷运输、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创新保税加工业务模式,深化发展“委内加工”、非国产货物进境入区维修、国际分拨中转等新业态,实现区内外联动发展。成立重庆黄金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培育黄金、彩色宝石、钻石、眼镜、钟表等高端饰品加工贸易,打造从原材料供应、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到检测、包装、销售、售后服务、支付结算的全产业链。培育服装、箱包、医疗设备、体育健身器材等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扩大“重庆造”优质产品出口比重,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稳定汽车、摩托车、通机、电子信息等产品出口规模,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发挥轨道交通、通信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和大型成套设备的综合竞争优势,扩大投资类商品出口。鼓励传统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设备进口。建设欧洲商品城,培育大宗商品进口专业市场,扩大日用生活品进口。加强战略储备,扩大资源性产品进口。推动对外贸易与“走出去”“引进来”联动发展,在“走出去”中扩大出口,在“引进来”中扩大进口。
    培育外贸新增长点。积极发展总部贸易,依托各类口岸平台优势,鼓励跨国公司在渝设立区域性国际物流运营中心,建立进口货物专业市场和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开展进出口货物国际采购、分拨和中转,打造内陆国际贸易分拨、中转、销售、结算中心。以“渝新欧”铁路和国际航空货运为依托,开展货物快速拆拼和集运业务,大力发展内陆在岸转口和过境贸易,吸引周边省市货物经重庆转口国内外,培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经重庆开展的转口贸易。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汽车整车平行进口试点,开展进口汽车符合性改装试点,扶持汽车平行进口配套服务产业,研究推进进口汽车整车转关业务,发展面向国内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汽车转口贸易,培育汽车整车进口产业链。增设口岸免税店,争取“离境退税”试点,带动境外旅客消费升级。充分利用中澳自贸协定,发展活牛进口产业链。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培育成为外贸潜在增长点。着力开拓外贸多元化市场,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加大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
    构建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发展外贸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报关、报检、物流、融资、退税、信保、法律等综合服务。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综合型、专业型和企业型基地。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服务和收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贸易风险、汇率风险监测分析,适时公布风险提示,引导企业有效规避贸易风险。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专栏5  “十三五”时期重庆促进外贸发展重点平台

    1.“渝贸通”、一达通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功能,提供报关、报检、物流、融资、退税、信保、法律等进出口全业务流程服务。
    2.手机出口基地平台。完善平台服务功能,推动建设手机出口基地,加强品牌培育。
    3.整车进口平台。强化整车进口、通关、物流、仓储、海外渠道、销售等方面服务,推动整车进口口岸建设。
    4.高端饰品产业链平台。打造黄金、彩色宝石、钻石、眼镜、钟表等高端饰品产业链,建设特色展示展销平台和设计创意创新区。
    5.现代服务贸易产业园平台。着力建设现代服务贸易产业园,通过中国高科集团等平台企业提供融资等支持。
    6.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贸易功能区平台。促进贸易多元化,推动口岸功能完善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业态发展。
    7.西永综合保税区外贸新业态服务平台。促进“渝新欧”回程货、跨境电商、整车进口企业在平台运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8.保税商品展示交易暨进口商品专业市场平台。针对大量铺货的进口保税商品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融资等公共配套服务。
    9.境外营销体系平台。促进各类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建立境外营销网点。
    10.加工贸易新集群产业促进平台。促进服装、箱包、医疗设备、体育健身器材等新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以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对外开放为核心,扩大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基地。
    提升服务贸易战略地位。把服务贸易作为促进对外贸易和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培育、引进、集聚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扩大服务贸易规模。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新的服务贸易发展方式,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提高货物贸易中的服务附加值,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各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推进两江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坚持市场主导,加快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两江新区形成金融结算、国际物流、服务外包、专业服务、文化创意及会展旅游等服务贸易产业集聚地,成为内陆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中心和“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服务贸易的重要枢纽。
    推动服务贸易重点专项加速发展。按照“见企业、见项目、见产品、见流量、见配套”的要求,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及保税贸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等服务贸易重点专项工作。运用好开放平台和口岸优势,不断延伸服务贸易重点专项相关产业链,努力形成具有重庆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产业集群。

专栏6  “十三五”时期重庆服务贸易重点专项工作

    1.跨境电子商务。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新完善监管服务。扩大第三方检验认证结果的采信和国际标准的互认,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追溯体系。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单一窗口”建设,建立“关、检、汇、税、企”和国际贸易、仓储物流、交易支付、金融结算等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促进在线通关、检验检疫、仓储物流、结付汇、出口退税等全业务流程的协同发展。依托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创建各具特色的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培育集聚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管理政策。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实现转型升级。鼓励线上线下结合、境内境外结合等业态创新。
    2.保税商品展示及保税贸易。加快保税展示中心二期建设,拓展保税商品延展平台,大力引进欧洲知名品牌入驻,丰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种类。在保税区内引进区域分拨分销中心、区域结算中心、融资租赁、国际转口贸易和企业运营总部,开展贸易、物流和加工业务,增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积极拓展选择性征税、贸易多元化试点、离岸贸易、保税展销、集散分拨、非国产货物进境入区维修、飞机拆解及零部件再制造、委内加工及检测等业务,打造辐射内陆的保税贸易中心。
    3.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以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软件服务基地为核心,以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集聚示范区为支撑,形成“多轮驱动、特色支撑”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发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优势,以数据中心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国际服务器租赁商和从事数据存储、处理、开发、应用服务的大数据企业,拓展大数据增值业务产业链条,形成服务全球的云计算全产业链。
    4.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统筹推进离岸结算、跨境电子商务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第三方支付结算、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创新离岸金融资金运用方式,拓宽离岸资金来源渠道,建设跨境金融结算高地。创新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专业服务发展方式,拓宽海外融资渠道,探索租赁资产、应收账款等证券化业务试点。积极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推行便利高效的金融结算办理手续。 
   5.生产性服务贸易。大力发展直接服务于货物贸易的研发设计、维修检测、法律税务、会计审计、销售代理、广告宣传、调研咨询等商业服务贸易,货物运输、船务代理、货运代理、仓储配送、中转加工、装卸搬运等运输物流服务贸易,货运保险、航运交易、国际结算、商业和消费信贷、国际保理和担保等金融服务贸易。引进知名国际服务型企业在渝设立区域总部、分拨中心、供应链营运中心、结算中心。支持重庆服务型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巩固发展传统服务贸易。挖掘传统产业市场潜力,加快推进服务贸易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巩固运输、旅游、对外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贸易的规模优势。加快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教育、数字出版等文化服务出口。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重点发展国际物流、建筑等服务贸易产业,培育特色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
    加快培育服务外包竞争新优势。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加快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推进服务外包业务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提高服务外包高端业务比重。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远程医疗、数据处理、工业设计、医药研发及文化创意、教育、交通物流、健康护理、科技服务、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领域服务外包。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服务外包发展方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外包发展方式创新,开展数据处理外包、呼叫中心等业务。

 专栏7  “十三五”时期重庆服务贸易发展平台建设

    1.建设服务贸易(外包)特色产业园。推进全市17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服务贸易(外包)特色产业园,形成“示范区+特色园区”格局。17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包括:万州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綦江区、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
    2.建设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成重庆服务外包线上公共服务平台。

   (四)全面提升利用内外资水平。

    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拓宽领域,优化结构,创新方式,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治理。
   拓宽利用内外资领域。巩固传统制造业集群规模优势,通过引入内外资不断提升“重庆制造”质量效益。加快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大力引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高新技术基础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业集群。强化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招商引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融资租赁、总部贸易、转口贸易、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等新型业态,大力引进培育金融结算类市场主体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加快形成基于数据服务的产业集群。鼓励外资投向科技中介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专栏8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

    1.电子信息产业。稳定笔电产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现有电子产品产能优势,重点引进穿戴式终端产品、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和服务器等新型通信设备生产线。引导电子企业进入汽车电子、物联网、智能装备等新领域。
    2.汽车产业。增强传统汽车行业研发支持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重点突破汽车整车电子控制平台、汽车底盘与车身关键控制系统、车载智能仪表及智能信息终端、车联网、人车路协同与车载信息服务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有条件的本土汽车企业实现跨国经营。
    3.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突破高精度、高效高速加工机床和数控系统、伺服电机及主轴等核心零部件,增强工作母机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大力推进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复合材料制造等工艺技术应用和装备制造发展。提高轴承、齿轮等机械基础部件制造质量和可靠性。坚持海外并购与国内合作相结合,加快培育航空发动机、核心材料、元器件等航空装备产业,重点开发轻轨、地铁、城际列车的电力牵引与制动、车厢等零部件关键技术。
    4.材料产业。加快新一代钢铁流程集成优化、节能环保烧结、新一代控轧控冷及“三干三利用”等钢铁炼制技术应用推广。大力推进镁铝合金、复合材料、高性能玻璃等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对汽车、装备、电子信息、建筑业等主导产业的本地供应率,强化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实现从单一材料制造向完整产业链转变。
    5.化工产业。加速提升原料多元化低能耗乙烯成套技术、节能型芳烃生产工艺、提升燃油经济型和油品质量等重大核心技术。引导资金投向高性能合成树脂、高性能合成橡胶、高强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系列重大产品生产体系。
    6.消费类制造业。开发和引进增长潜力大、竞争优势强的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家电产品。推动基于循环经济的家电制造技术升级,完善家电回收处理和再制造体系建设。加快纺织行业技术改造,重点突破高性能纤维开发、化纤高效柔性化和数字化设计与信息化高效生产等关键材料开发和生产技术。
    拓展利用内外资渠道。坚持绿地投资、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并重,促进投融资方式方法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市内企业开展境外发行本外币债券和国际商业贷款,鼓励市内企业赴境外上市,加快建设跨境融资通道。完善国有资本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鼓励内外资进入土地开发市场,加大土地一级市场开放力度,促进土地二级市场并购重组。完善区域性要素市场建设,加快新的交易技术、方法应用,探索跨境金融资产交易试点。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化、精准化、高效化招商。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大力推行全价值链“垂直整合”招商,引导外资广泛布局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结算等价值链全流程,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发展产业集群招商、资本要素招商、开放市场招商、金融优势招商等多种方式,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推动跨境并购和返程投资。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推进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发挥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桥梁作用,建立完善投资项目信息库。

专栏9  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重点招商方向

    1.电子核心基础部件。重点发展芯片、集成电路和液晶面板,重点引进芯片设计研发、超硅大尺寸硅片、玻璃基板、化学原料、光学薄膜等项目,完善产业基本架构。
    2.物联网。着力引进新型传感器、核心芯片与协议软件、大规模组网与协同等关键技术研发设计骨干企业,抓好射频识别、通信模块与网关、中间件、智能信息处理等软硬件产品研发制造,在智能工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3.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着力打造机器人、数控机床整机、关键部件研发制造和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4.新材料。重点引进石墨烯手机屏、吸波涂层、防腐材料、动力电池等企业,积极发展塑料光纤、玻璃纤维、特种铝型材、新型合金材料、环保节能建材等新材料。
    5.高端交通装备。重点引进通用航空、轨道交通及海洋装备等高端企业。
    6.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争取引进汽车整车匹配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研发平台。
    7.化工新材料。依托重庆化医集团和德国巴斯夫,引进配套产业,重点发展甲醇烯烃、聚氨酯等产业。
    8.页岩气。重点引进装备制造企业,与纵向产业链各环节配套,实现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
    9.生物医药。重点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发展高技术生物药、现代中药和保健品、高端仿制药等大品种药物。
    10.环保产业。重点支持和引进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环保服务业。

   (五)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

    引导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走出去”重点国别和地区。贯彻“一带一路”建设、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中非“三网一化”等相关规划,结合商务部《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综合双边关系、合作意愿、资源禀赋、产业配套、市场需求等因素引导重庆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合作。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亚洲以东盟地区、欧洲以中东欧地区、非洲以东非地区为布局重点,进一步鼓励重庆企业抱团“走出去”。推进重点产业向我国设在重点国别(地区)的产业园区聚集。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积极对接自由贸易区战略,建设中新、中韩、中澳、中国—东盟、亚太等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示范区,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关税优惠政策,推动汽车、轨道交通、环保装备(产品)、清洁能源、天然气化工、建材等相对优势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大力推进我市优势产业转移富余产能、升级本地产业、拓宽国际市场,稳步培育壮大一批本土跨国公司。鼓励有条件的重庆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销售一体化基地,在全球范围建立组装和生产工厂、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鼓励企业以强强联合方式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海外并购。推进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建设一批重庆名优商品展示展销中心。
    完善“走出去”合作平台。构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创新合作机制,搭建服务全市企业的“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促进海外并购基金创新融资模式,推动海外投资项目储备与投资合作。用好海外矿权交易中心,加强海外矿产勘查和风险防范,积极吸引国内资本参与对外矿产开发投资。支持重庆秀山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渝东南片区开放型经济建设,促进精准扶贫。利用我驻外机构、外国政府投促机构和知名中介机构等资源,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境外投资项目和政策信息。鼓励对外投资合作协会等社会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七、推动城市国际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促进多领域扩大对外开放。

   有序推动科技服务、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推动科技创新领域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聚集国内外创新要素,着力培育创新发展新优势。引进知名大学、著名研发机构、世界500强企业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搭建研发创新平台,共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打造国际创新园、联合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市内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知名研发机构广泛开展合作。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兼并或收购研发机构,建立全球性研发生产体系,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合作、股权合作等方式引进专业团队和科研成果。
    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围绕长江上游科技教育中心建设,大力实施教育对外开放,初步建立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来渝合作办学,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合作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依托自身优势稳妥开展境外办学,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共建海外学院、特色专业、培训机构。统筹推进留学事业发展,坚持出国留学和来渝留学并重,规模和质量并重,积极扩大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外出访学研修规模,积极优化来渝留学生源国别、专业布局。依托国家、市级引智平台,积极引进世界名校师资。丰富中外人文交流形式,深化双边多边教育合作。
    促进文化旅游开放发展。创新文化服务海外推广新模式,拓展国内外市场,优化海外演出基地、文化中心等载体建设,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保税加工,重点培育影视后期制作、光盘复刻、印刷、胶片拷贝等业态。规划建设一批外向型文化产品和服务集聚区。探索建立文化艺术品保税交易市场。将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用好过境免签、落地签证政策,积极吸引外国游客来渝,扩大重庆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医疗卫生领域对外合作实现突破,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鼓励境外资本来渝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支持市内医院与国际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建成一批初具规模的高水平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支持引进国内外管理经验丰富的投资机构,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共建共享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养生保健等专业医疗服务机构,提升特色化个性化医疗服务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医师与医疗机构签约执业机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支持外籍医疗专业人员来渝执业从医。
    扩大体育活动开放合作。加强与国际性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精品赛事,进一步扩大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等专业赛事品牌影响力,力争形成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体育品牌赛事。支持市内体育学校、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等与国内外知名体育机构合作开展培训、比赛等各类体育活动。积极借鉴国际职业体育发展经验,支持发展职业体育联盟,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提高城市服务国际化程度。

    着力提升城市软硬件设施,加快完善城市国际性综合服务功能,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构筑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体系。
    培育接轨国际的城市环境。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城市道路、城市轨道等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及水电气讯污等市政设施,建设“海绵城市”,营造畅通生态宜居的都市环境。加大城市立体开发力度,促进建筑风格整体协调,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山水城市。推行“人性化、智能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按照国际化标准建设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重庆”工程。积极引进国际医疗、教育、餐饮等行业的知名机构,规划布局国际休闲街区、社区、俱乐部等配套设施,促进吃、住、行、游、购、娱设施和服务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扩大多语种服务领域,逐步在政务公共网站、区域门户网站提供多语种服务,开设涉外窗口服务热线,为在渝外籍人士提供更多信息来源和沟通渠道。积极创造条件,构建符合重庆实际的外籍人士及其子女出入境、居留许可、住房、教育、工作、医疗等保障体系。
    展国际化专业服务。加快建设国际商务中心,引进港澳台及国外会计、法律、翻译、管理咨询、职业培训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发挥中国重庆两江国际仲裁中心作用,促进专业服务国际化,着力完善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营造国际化文化生活氛围。进一步完善城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场所建设,定期举办各类国际国内美术、文化展览及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文艺作品,打造1—2个具有专业影响力、常设性的国际性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节。

    (三)建设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

    进一步扩大市内会展国际影响力,加快引进境外机构和组织,推动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以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为重点,积极推进会展配套设施建设及展品生产、展览搭建、中介租赁、物流配送、媒体广告、会展消费等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配套服务功能,建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的国际会展中心。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国际知名展览机构的合作,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申办世界经济论坛、《财富》全球论坛等国际一流会议和论坛。办好“渝洽会”“高交会”“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年会”“重庆·台湾周”“摩博会”“物流展”等国际会议会展,争取“渝洽会”升格为国家级经贸展会,打造全球知名会展品牌。争取设立一批世界级国际会议会展永久会址,吸引更多新产品在渝发布。
    积极引进国际组织及机构。积极开展城市外交,有针对性地引进经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国际机构和专业性国际组织,提升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建设重庆外国领事馆区和签证中心。积极争取一批国家来渝设立领事馆和商务机构,与更多国家(地区)城市缔结友好关系。积极引进世界知名新闻传媒机构在渝设立代表处、办事处等。
    密切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用好《内地与香港CEPA服务贸易协议》《内地与澳门CEPA服务贸易协议》,深化拓展与港澳地区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交流,认真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及相关协定。推动与港澳台地区交流的机制化和常态化,搭建投资、产业合作及贸易往来的联动平台,提升港澳台地区在重庆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及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的功能和作用。

专栏10  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

   1.外国领事机构。争取更多国家在渝设立领事机构。
   2.国际友好城市。争取与芬兰、瑞典、波兰、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国家城市,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国家城市,韩国、泰国、越南等亚洲国家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
   3.国际性机构和组织。争取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欧亚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各类经济、金融、商务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争取世界知名新闻传媒机构在渝设立办事处。
   4.国际性会议活动。办好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峰会,积极申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世界经济论坛、《财富》全球论坛等国际性会议活动。
   5.教育领域开放。提升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国际学院、重庆大学国际学院及重庆耀中国际学校、重庆诺林巴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国际化水平。在学前教育、国际学校、高端职业教育等领域引进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优质教育资源。
   6.医疗领域开放。争取引进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医疗机构在渝设立国际医院、康复中心、养老院等机构。提升市人民医院、重医附一院、重医附二院、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重医附属口腔医院、市中医院等公立医院及重庆协和医院、重庆国宾医院、重庆友谊医院等民营医院国际化水平。

    八、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机制

   (一)推进开放型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领域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夯实开放型经济领域增加有效供给的产业基础,优化丰富境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供给,引导企业加快提升质量效益和技术含量。积极稳妥去除无效供给,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效化解过剩产能、转移富余产能、利用优势产能;调整优化政策杠杆,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稳妥清除“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创新手段和方法,畅通贸易与投资对接渠道。

   (二)优化开放型经济管理和服务。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推进政府部分职能向行业协会(商会)转移试点,逐步实现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深化境外投资企业备案制改革,简化境外投资注销程序。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探索建立“有限许可加全面报告”的外资准入管理制度。加强口岸综合能力建设,不断优化创新适应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贸易、国际会展等新型业态发展的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措施。建立完善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开展国内产品质量监督和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的信息共享试点,探索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

    (三)完善政策体系。

    修正不可持续政策,调整低效政策,腾退重复和错位政策,整合分散、碎片化政策,提高政策供给的有效性。完善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支持政策,优化支持内容、范围和方式,重点支持口岸开放、出口基地、技术研发、境外营销网络、境外生产加工基地等工作平台建设,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贸易、融资租赁等新型业态发展,支持服务贸易做大做强。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支持对外开放的有效模式,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及重点专项给予低息贷款支持,加大对有订单、有效益、信用度高的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增加高风险地区承保业务。探索全市传统机电产品境外消费信贷。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金融合作机制。

   (四)加强开放型经济法治建设。

    将法治建设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坚持依法开放,营造公平公正的开放法治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法规体系,实现重大开放举措于法有据。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建设。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形成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按照市政府公布的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严格开放领域依法实施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规范行政审批流程和程序,明确审批范围、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减少自由裁量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实现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推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五)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加强工作协调,推动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合作、外事“四外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创新实施“3+N”(“3”即原重庆市外经贸委及重庆外经贸集团、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中信保重庆营管部等三方四家,“N”即由三方四家共同打造的N家企业服务平台)战略合作新机制,整合政府、金融机构、外经贸企业资源,构建服务企业发展的工作平台,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将“3+N”战略合作机制上升到市政府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层面。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发挥贸促会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的桥梁功能;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支持协会(商会)加强与国际行业组织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境外中资企业协会(商会)建设。加大对外开放的宣传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广泛宣传重庆的经济特色、开放政策、投资环境,树立内陆开放高地新形象。

   九、保障措施

   (一)组织实施。

    市商务委牵头统筹协调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对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严格按照职责分工,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协调配合和信息互通等工作制度,务实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健全规划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科学制定规划目标的年度分解计划。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跟踪督查和中期评估工作,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二)项目保障。

    坚持以项目落实规划,围绕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开发开放平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区域经贸合作等领域,积极争取和策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针对规划设计、用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资金筹措、项目审批核准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综合协调与服务,确保项目落地。健全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三)人才保障。

    大力引进和培养管理型、技术型及复合型高端人才,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以项目为纽带开展全球“融智”工作,打造拥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意识的智库力量。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支持政策,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引进、培养、评价和流动等机制,营造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友情提示:各个地方拆迁标准不同,拆迁案件类型不同,文章中提到的方法不代表适用于您的情况,建议您直接拨打我们拆迁律师服务电话15601075665,或者点击在线咨询,和我们律师在线沟通,我们免费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帮您解决征地拆迁补偿的问题,北京渊博律师事务所 拆迁律师网 官网 www.yuanboc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重庆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http://www.yuanbocq.com/a/zhongwenjianti/ceshi/difangfalv/zhongqing/3853.html

Copyright © 2014-2018 yuanbocq.com. 北京渊博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982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