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15601075665

热门TAG标签:

上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69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七月十七日

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本市城市建设和管理,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城市建设和管理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紧紧围绕保障世博会成功举办的目标,全力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迎世博600天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使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圆满完成预期的规划目标。

  (一)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加快建设以“三港三网”为重点的重大工程。基本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2907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一。港口吞吐量达6.53亿吨,比“十五”末增长47%。上海航空枢纽加快发展,建成5条机场跑道。机场进出港旅客7187万人次,比“十五”末增长74%。建成沪宁城际、沪杭客专铁路,铁路客运能力比“十五”期末增加2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452.6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3048公里;高速公路775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215公里;黄浦江越江设施新增11处,达23处;市域道路(含公路)总里程达到16688公里;供水管道长度达到31181公里,供水总量达到30.9亿立方米;燃气管线长度达到21653公里。

  (二)城市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提高。在市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郊区“三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下,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比较完善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和网络。城市管理信息化大步推进,GPS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领域,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覆盖上海中心城区并逐步向郊区建成区拓展,城市交通信息集中采集发布系统初步建成,行业网上审批系统日益完善。智能化交通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抓住办博契机,大力推进“迎世博600天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从市容环境、交通组织、房屋整治、绿化建设、河道清理等方面开展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城乡供应保障取得进一步提升。不断完善“行业公益性、运作市场化”机制,市政公用行业多元投资结构基本形成,市政公用服务供应能力大大提高。到2010年年底,全市自来水供应能力1131万立方米/日,煤气销售总量12.85亿立方米/年,天然气销售总量42.66亿立方米/年,液化石油气销售总量40.05万吨,有力保障了城市用水和用气需求。

  (四)城乡建筑和住宅迅猛发展。“十一五”末,上海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827亿元,形成百万建筑大军和全国最为开放的建筑市场之一。住宅房地产业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年底,全市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达到8.7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约5亿平方米。“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43万平方米,全市新增住宅约1.2亿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建设超过1000万平方米,征收安置住房(动迁安置房)开工建设32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从15.5平方米增加到17.5平方米。

  (五)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市区公共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中心城两点间公共交通出行可在一小时内完成,郊区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郊区农村340个行政村开展村庄综合改造,完成改造自然村达2140个,受益农户达13万户。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1.9%,苏州河和市区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农村河道整治成效明显,城市水环境质量极大改善;巩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加强绿化建设和养护,绿化覆盖率达到38.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4.9%。

  “十一五”时期城市建设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有待优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程度还不高,局部地区交通拥堵现象较为严重,公共交通占居民出行的比重偏低。环境治理力度有待加大,大气、水、噪音、浮尘等污染对市民的影响有待减少。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市民改善需要仍有差距。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水平亟需提高。工程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创新力度仍有不足。专业规划的编制精细度不够,修订工作迟缓。

  二、“十二五”城市建设和管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推进“四个中心”战略的关键时期,是上海联动长三角、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又一轮大规模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推进上海城乡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向精细化、集约化模式转变;立足世博后城市管理新起点,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理为重,以管理引领建设。转变建设管理理念,更加突出管理功能;民生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建设,适应上海发展转型需求,注重城市运行中的安全管理。统筹城乡发展,聚焦新城建设,加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推广低碳意识,逐步打造和谐城市、绿色上海,致力满足市民全面需求,完善上海宜居城市形态。

  (二)发展目标

  根据综合实力增强、管理水平提高、空间布局调整、发展环境优化、经济模式转型的新要求,主要发展目标是:

  1.以集疏运体系为重点,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和内河航道的建设,大力发展以长江运输为重点的江轮直达和江海转运,提高水水中转比例,逐步推进海铁联运,形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加快航运服务业体系建设,拓展航运服务链,推动“三港三区”联动发展,有序推进黄浦江沿岸港区功能调整;深化落实《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发展中远程航空运输。

  2.以郊区新城为重点,突破城市空间布局瓶颈

  中心城区和郊区统筹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格控制中心城区高强度再开发,稳妥推进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和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等区域性建设;以嘉定、青浦、奉贤南桥、松江、南汇等新城为重点,形成产业配套、设施完善、适宜居住,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层次各异的新城体系;加快新城对外交通网建设,完善郊区公路对外衔接网络,使新城尽快融入长三角区域的都市圈。

  3.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建设绿色上海

  以建设“绿色上海”为目标,重点聚焦建筑节能、交通节能两大领域,通过推动新兴产业和推广新技术,转变建设交通行业发展模式,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依托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促进市政公用行业结构转型,形成网络化、集约化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机制,逐步减轻资源环境负荷,推动资源节约型示范城市建设;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应用,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基本建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机动车、慢行交通、货运交通平衡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

  4.以宜居环境为重点,构筑和谐城市

  加快固废、污水、污泥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初步建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考虑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推进旧区改造新机制,加强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受益面;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调整,加强新城和新农村人居环境及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绿地和林地的生态功能,加快推进绿地和林地向市民开放。

  5.以转变管理理念为重点,强化城市管理职能

  建设与管理统筹发展,进一步发挥“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优势;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覆盖和城市管理全面覆盖,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法制化发展;巩固“迎世博600天行动”成效,让社会和市民成为城市管理主体,使城市管理更加柔性化、民生化;加强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和应急体系建设,在保障常态管理落实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上海应对重大灾害的应急、防御、处置能力。

  6.以激发创新活力为重点,提高行业创新水平

  以完善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更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激励政策实施力度,合理统筹科技资源,进一步有效激发建设交通行业科技主体持续创新的活力和能力;紧密联系创新与管理,提升创新成果应用成效;通过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形成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催生机制。

  (三)主要指标

  1.完善交通设施

  实现 “区区通轨交”(不含崇明县);长三角与市域、中心城区与新城、新城与新城之间交通顺畅,实现“45、60、90”出行时耗目标,即中心城内出行平均时间不超过45分钟,郊区新城60分钟可达中心区(崇明县除外),长三角核心区主要城市90分钟可达上海。

  ——航空旅客吞吐量力争达到9000万-1亿人次/年,货邮吞吐量力争达到500-550万吨/年,浦东国际机场的旅客中转比例提高到10-15%;

  ——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3300万TEU/年,其中水水中转比例提高至45%;

  ——铁路旅客到发量1.5-1.7亿人次/年,铁路客运占专业客运的比例提高至50-55%;

  ——全市道路网里程达到18700公里左右;

  ——形成600公里以上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

  ——高等级内河航道总里程达到220公里。

  2.着力改善民生

  聚焦住房保障、交通出行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扩大保障性住房受益面,大力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明显改善郊区农村市政公用服务和人居环境水平。

  ——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约100万套(间);

  ——完成改造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面积约350万平方米;

  ——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占使用交通工具的出行(即不含步行)比例达到50%;

  ——中心城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50%;

  ——轨道交通运行正点率达到99%以上;

  ——完成郊区农村村庄改造500个(年均100个),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户数新增20万户。

  3.加强环境保护

  积极实施新一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加强节地、节水、节材、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全面完成建筑和交通节能减排的各项指标。

  ——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等五项水质指标≥95%;

  ——万元工业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000万平方米,其中600万平方米达到50%节能标准;

  ——交通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2750万吨标煤;

  ——森林覆盖率15%,城市绿化覆盖率38.5%,人均公共绿地13.5平方米/人;

  ——城镇污水处理率85%;

  ——污泥有效处理率≥8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

  ——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25%;

  ——天然气占一次性能源比重提高到11%左右。

  4.保障公用服务

  继续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增强市政公用供应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供水能力1310万立方米/日;

  ——公共防汛设施泵排能力3150立方米/秒;

  ——天然气事故应急保障天数15天;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完好率≥85%;

  ——新城管道天然气覆盖率达到100%。

  三、“十二五”城市建设主要任务

  (一)港航

  1.港口。满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城市产业发展需求,港口货物年吞吐量保持在6.5亿吨左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300万TEU/年,基本确立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规划期内新建和续建生产性码头泊位约64个,新增年设计吞吐能力约6000万吨;重点建设洋山深水港四期、临港新城东港区公共码头一期及上海化工区、宝钢成品、长兴沪东船厂等专用码头,外高桥罗泾港区支航道疏浚等工程;适时启动建设金山公共码头等工程。

  2.航空。继续推进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发展中远程航空运输,年旅客吞吐量力争达到9000万-1亿人次,货邮吞吐量力争达到500-550万吨。重点建设浦东国际机场第四、第五跑道、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及虹桥国际机场T1航站楼综合改造等工程。

  3.内河航道。实现与苏、浙两省主要高等级内河航道基本对接,构建布局合理的内河航道主通道网络,三级及以上内河航道总里程达到约220公里,新增内河港区设计吞吐能力320万吨。重点建设黄浦江上游、杭申线、大芦线二期、长湖申线、平申线、赵家沟东段、外高桥内河港区一期、芦潮港内河港区一期等工程;开展苏申内港线、大浦线、油墩港等项目前期研究。

  4.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拓展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发展北外滩、陆家嘴、临港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加强船舶交易市场建设,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等各类航运服务机构,延伸现代物流等;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

  (二)道路

  1.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按照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加快长三角一体化高速公路网建设,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外集疏运能力,确保实施G40公路、S6公路、S26公路东段和沿江通道浦西段等;争取实施沿江通道浦东段、G1501公路同三段和北环段改建及节点改造;完善S16公路等技术储备。继续完善中心城快速路系统,推进快速路节点改造,确保实施东西通道、嘉闵高架北段(至S6公路)和南段(至S32公路)、中环路(浦东段东段)、北翟快速路(中环路-S20公路);争取实施长江西路快速路东段、真北路-沪太路快速路、罗山路快速化、军工路快速化及节点改造等;深化中心城地下道路规划布局和建设技术,推进北横通道建设。

  2.国省干线和主次干道。配合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普通国道网,增加郊区南北方向的国道辐射面,提高国省干线对于郊区发展和城市物流的服务能力,确保实施S3公路、S7公路、北松公路等新改建工程。提高中心城主次干道服务能力,结合旧区改造逐步完善外围区地面主次干道网,确保实施场中路、南大路、三泉路-万荣路-普善路等。

  3.越江跨河通道。适应市域一体化发展要求,郊区结合疏港通道建设及新城开发,重点加密国省干线越江通道,确保实施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沿江通道越江段、辰塔路越江等。中心城重点加密北部地区越江通道,优化客货运越江交通组织,确保实施长江西路隧道、龙耀路隧道浦东主线出入口、周家嘴路越江。基本建成中心城苏州河机动车通道,完善人、非跨河通道布局,确保实施云岭西路桥、真光路桥。

  4.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配套路网。一是构筑大浦东路网交通体系,重点推进陆家嘴-世博园-迪士尼服务经济发展轴、临海沿江船舶、民用航空、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基地的配套建设,继续推进华东路等,开工建设申江路高架专用通道等迪士尼乐园配套道路工程。二是配合虹桥枢纽和虹桥商务区后续发展,进一步完善虹桥商务区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联系,建设天山西路、诸光路、蟠龙路等项目。三是完善大型居住社区配套道路系统。四是继续推进区与区连接道路建设。

  (三)公共交通

  1.地铁。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效率和资源开发水平,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中心城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交客运总量比重达到50%。重点建设11号线北段二期、16号线(原11号线南段)、12号线、13号线一期、9号线三期、5号线二期、17号线(原青浦线)、11号线迪士尼段等。

  2.铁路。完善铁路线网,优化铁路枢纽和货场布局,实现铁路旅客年到发量1.5亿人次,铁路客运比重提升至55%。重点推动沪通铁路、沪乍铁路、金山支线等项目建设,深化沪湖铁路、上海铁路东站等项目的前期研究。

  3.常规公交。构建多层次的地面公交网络,新增3500个公交停车泊位,中心区内站点300米服务半径实现全覆盖,内外环之间、郊区新城内部和新市镇500米服务半径实现全覆盖。重点建设曹路、徐泾、浦江、真南路等公交停车场;建设浦东大道等公交专用道。

  4.枢纽。重点建设与铁路、轨道交通、大型居住社区、郊区新城配套的60个以上综合交通枢纽,主要包括沪宁城际南翔北站枢纽等5个铁路配套项目,5号线剑川路枢纽等33个轨道交通配套项目,川沙枢纽等19个大基地配套项目,金山新城公交次枢纽等4个新城配套项目以及迪士尼枢纽项目。

  5.绿色交通。大力改善城镇地区步行环境及行人与公共交通的换乘条件,发挥社区巴士、公共租赁自行车等作用,着力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鼓励新城城区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换乘,基本形成连接公交枢纽站点、中心区商业街道的区域性自行车通道网络。

  (四)城市保障

  1.供排水。以供水水质全面达标和供水集约化为重点,基本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衡化。以“满足需求、提高水质、安全可靠”为主线,进一步挖掘青草沙水源地潜力,保障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安全,完善原水供应网络,提升水厂处理工艺,完成郊区供水集约化,确保供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新颁布的饮用水卫生标准。重点建设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包括凌桥支线、南汇支线等,适时启动青草沙-陈行水库联络管工程;完成郊区供水集约化17座水厂以及约800公里供水管网的新建、改造或扩建工程;建设崇明东风西沙水库及原水管道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闵奉原水输水、嘉定原水支线等工程;继续推进建设徐汇新宛平、龙华机场、杨浦大定海、宝山庙彭等28个排水系统工程。

  2.防汛。以增强应对极端性灾害天气的能力为重点,实现大汛小灾、小汛无灾。进一步完善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除涝、城镇排水等“四道防线”,提高预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水平,加强外挡、内蓄、强排、抢险综合措施,确保城市防汛安全。继续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重点建设大泖港及其上游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淀山湖环湖堤防工程;推进薄弱堤防加固改造;续建、新建和改建30余座区域排涝泵闸和沿江沿海病险水闸。

  3.燃气。加快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形成资源多元、调度灵活、覆盖面广、供应稳定的主干管网体系;继续推进石洞口燃气生产、能源安全储备基地和五号沟LNG应急气源扩建二期等工程建设,并适时建设崇明三岛天然气主干线建设。

  (五)环境建设

  1.污水。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继续推进未纳管污染源截污纳管,基本完成全市建成区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基本实现污水治理与城镇发展同步。通过优化系统、强化管理、点面结合、泥水同步等综合措施,实施截污纳管攻坚战,使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大力推进污水污泥处理处置,基本实现全市污泥的有效处理和安全处置,资源化利用明显提高;积极推进雨污水混接改造、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除臭整治;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重点建设白龙港污水处理扩建工程、白龙港片区南线输送干管工程、竹园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适时启动泰和污水厂一期工程。

  2.河道整治。以界河整治和生态河道建设为重点,实现城乡河道水质稳中有升。统筹河道蓄洪、排水、航运、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加强区区间界河以及区域骨干河道的整治力度,全面推进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区、崇明岛生态河道建设,保持河道养护长效化、引清调水常态化。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重点建设崇明南横引河、小涞港等区域性骨干河道和界河;推进蕰藻浜、淀浦河环境综合整治,精心建设百条生态河道;疏拓连通千条重大项目配套河道;开展中小河道轮疏,巩固提高万河整治成果。

  3.绿化林业。构建与生态宜居城市相匹配的绿地、林地、湿地基本生态空间系统,新建绿地5000公顷、林地15万亩、四旁林500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38.5%,人均公共绿地13.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5%,自然湿地保有率30%。基本建成滨江森林公园二期、环城绿带补绿、七宝大绿地、顾村公园二期等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大力推进吴泾工业区、南大地区、上海化工区环境整治,大型居住区结构绿地,楔形绿地以及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继续推进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及其他社会绿地建设,争取启动建设郊环结构绿地、东沟楔形绿地,储备淀山湖湿地保护一期、南汇东滩湿地公园等工程。

  4.环卫。建设与特大型城市规模相适应的环境卫生保障系统,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促进源头减量,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2010年减少2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重点建设老港可再生能源中心一期工程、老港综合填埋场一期工程、老港北侧防污染隔离林带、老港渗滤液排放管道工程、老港内河工程、老港一二三期封场工程等;推进建设金山、奉贤、松江(青浦)、嘉定、崇明、浦东等垃圾焚烧发电设施以及闵行、闸北、长兴等生活垃圾处理和转运设施。

  (六)住房保障

  1.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十二五”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切实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量,确保中小套型住宅(包括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占全市新建住宅的比例不小于70%。引导新建住房与郊区新城、新市镇、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相结合,合理安排住房建设布局。

  2.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5年内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7.5万户(套),到“十二五”期末累计受益家庭约15万户(套),符合条件的廉租申请家庭做到“应保尽保”;5年内新开工建设2000万平方米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新增供应2500万平方米、约40万套;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运行机制和配套政策,结合旧区改造、大型居住社区、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通过新建、配建、改建、收购、转化等方式,5年内开工建设和筹措公共租赁住房(含单位租赁住房)1000万平方米,新增供应900万平方米、约18万套(间);结合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和建设,重点推进征收安置住房(动迁安置房)房源和市政公建配套建设,5年内新开工建设征收安置住房(动迁安置房)3200万平方米,搭桥供应2500万平方米、约35万套。

  3.积极推进旧区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约35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受益居民约15万户。启动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继续推进郊区农村低收入户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进一步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通过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平改坡以及“拆落地”等方式,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

  (七)城镇体系

  1.加大郊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加快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改善郊区新城之间、中心城区与大型居住社区之间、新城内部的公交设施条件。提升郊区路网密度,打通区与区之间“断头路”,推进区域对接道路建设。

  2.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为重点,力争完成郊区农村4800多座桥梁、4000多公里村内道路改造任务。完成郊区供水集约化建设和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安全和水质。提高郊区污水纳管比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置。加快郊区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黑臭河道整治力度,辟通和整治界河。完善郊区能源管网分布,新城管道天然气覆盖率达到100%。完善郊区综合减灾和应急体系,建立灾难应急监测系统。

  3.重点推进郊区新城、新市镇、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坚持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推动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优化提升松江新城、嘉定新城功能,着力推进南汇新城、南桥新城、青浦新城建设,深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健全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重点推进浦东川沙、金山枫泾、闵行浦江、崇明陈家镇等发展改革试点镇以及松江泗泾和九亭、青浦徐泾等新市镇建设。全面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继续推进和完成500个村庄综合改造,启动开展郊区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

  四、“十二五”城市管理主要任务

  将切实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完善交通设施和服务网络,严格交通管理和现场执法,突出科技引领支撑和信息引导服务。不断提高城市保洁水平,综合治理市容顽症,规范管理户外设施,推进环保行动计划,努力巩固世博市容环境工作成果。继续加强文明工地建设,提高标准,严格监管,突出治理施工扰民现象,注重创新施工方式,提高上海工程建设管理总体水平。加强日常维护和应急处置,确保城市设施运行安全,供应服务优质。

  (一)交通组织管理

  1.加强静态和动态交通管理。进一步提高交通组织管理水平,研究并试点公交专用道上公交信号优先控制,大力推行单行道、专用道等规划和管理。继续实施需求管理、差别化管理等政策,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各类停车设施。加强对交通形势的综合研判,推进重点拥堵节点的改造优化。提升城市交通依法治理水平。推动非机动车管理立法,从源头上解决载客残疾车、超标电动车、不在本地上牌助动车的管理难题。

  2.坚持提升综合交通体系协调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健全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加快建成交通综合决策分析系统。完善交通信息数据质量监控体系,开展交通环境影响分析。加强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管理,提升高速公路、快速路、地面道路交通信息化水平,大力拓展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覆盖范围。推进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实时信息采集和应用。加快研究中心城区的公交信号优先系统。全面建成公共停车信息监管和服务应用平台。完善交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提供多样化交通信息服务。

  (二)市容环境管理

  1.着力提升城市整洁程度。提高道路、广场、主要景观区域清扫保洁标准,推广重点区域昼夜保洁、夜间冲洗等保洁模式,道路、水面整洁优良率达到90%;建立道路保洁全覆盖网络与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中小道路保洁服务,探索实施道路路面、绿化、公共设施的综合保洁模式;深入开展区县河道环境卫生整治,落实黄浦区、苏州河中心城区段及上游干流水域日常保洁措施,完善黄浦区、苏州河干流防御型水域保洁体系;加强船舶废弃物收集管理,健全收费机制,确保船舶废弃物集中规范处置;严格落实车容保洁措施和制度,确保环卫作业车辆规范化优良率达到95%以上。

  2.综合治理市容管理顽症。建立和完善设摊差别化管理,合理实施区域控制、时段控制和现场控制。消除中心城区非机动车乱放现象,重点加强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站点、商业网点等停放点规划。加大违法、违章建(构)筑物整治力度,强化早发现、早处理的工作机制,聚焦别墅区、城乡结合部等多发区域,遏制新增违法建筑。坚决遏制黑色广告滋生。强化旅游集散点、旅游景(区)点、长途客运站、公共交通枢纽、轮渡码头、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市容环境管理。

  3.规范管理空间秩序。加强户外广告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规划,完善实施方案,推进公共阵地使用权拍卖招标和公共空间有偿使用,强化监督管理。户外广告规范设置率超过98%。加强各类设施规范设置。规范人行道设施以及摊、亭、棚的设置。美化居民小区景观管理。

  4.不断提升环境质量。均衡城区绿地布局,加强立体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数量和质量,优化绿化管养标准,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失管失养率控制在2%以下。继续推进老公园改造。提升绿林湿地的景观、服务和生态功能,推进行业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机械化和系统化,努力提高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推进生活垃圾的高效处置。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分类系统形成和全过程管理。多种形式推进综合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60%。加强人居环境保护,强化村庄改造长效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进一步加强对“水、尘、烟、声、秆”的整治。

  5.深入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发挥城市管理网格化优势,实现城市化地区和全行业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积极推进郊区新城网格化管理,推进城市网络化管理和社区管理的衔接互动,建立市政道路、市容绿化、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等专业网格化管理系统。建立上海城市运行管理指标体系,整合管理资源,建立城乡建设管理要素协调推进机制,以及城管执法和专业执法队伍的衔接机制,整合协管员和网格监督员队伍。进一步协调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联系互动,加强“12319”城建热线、新闻媒体等与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关联反应,建立健全社会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由行政管理系统内循环向城市管理系统外循环转变。

  (三)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管理

  1.加强文明工地管理。按照一般区域、重点区域,梯次提高现行管理标准。中心城区除抢险、连续浇筑等,一般情况不允许夜间施工,特殊情况的施工也必须做好相关保护措施。中心城区工地,逐步实现外来建筑工人统一安排住宿。细化措施明确责任。进一步制定施工扬尘、作业噪声、光照污染、污泥排放的控制措施以及安全管理措施。明确区县责任,实施工地管理属地化。建立考核监督制度。建立月度检查、季度测评的考核制度。逐步开展夜间施工工地周边征询制,减少夜间施工扰民。

  2.突出建筑渣土管理。完善管理措施,加强渣土现场产生、运输过程、末端处置的各部门联动管理,进一步落实定车、定价、定点、定账户、定路线的“五定”措施。试点开展中心城区建筑渣土、建筑垃圾的集装箱化运输。加强检查和执法,通过有效的法制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运输单位的责任。建立执法联动机制,严格执法。鼓励市民积极投诉,加强监督。开展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保持高压态势。推进处置方式优化,推动运输体系结构优化,减少陆路运输。大力开展渣土资源化利用研究,进一步推进源头减量工作。

  3.强化掘路施工管理。强化统筹管理,实行道路管线施工作业面与工作量的年度、月度与区域总量控制,尽量减少重复掘路。加强日常监管,完善管理流程,实时掌握掘路动态情况。优化作业方案,制定中心城交通繁忙路段施工强化措施。

  (四)设施运行维护管理

  1.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维护。加强城乡基础设施日常维护、改造大中修、专项整治、行业管理四个层面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运行养护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决策体系、监督考核体系、资金保障体系,建立标准定额的常态管理、动态更新机制。健全设施维护项目储备库和维护项目招投标统一平台,加强运行监测,形成日常检查、定期检测、加强预养、运行评估的养护机制。

  2.确保公用行业服务供应。加强青草沙等优质水源地综合管理,完善原水供应网络,提升水厂处理工艺,进一步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完善下水管道管理和养护,大力推进积水点改造工程。加强对电力、燃气、供水等设施运行监管,提升设施服务能力。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置、配套环保设施的服务能力,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完善住宅物业管理服务。健全管理机制,完善业主自我管理机制,调整完善住宅物业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强化物业服务的行业管理。完善物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962121物业服务热线功能和服务范围,建设覆盖全市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平台,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及时受理、处置物业服务诉求。

  4.提高城市运行应急能力。强化应急执行能力,制定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的应急预案,强化演练培训,提高应急保障队伍素质,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协同性。建立健全城市防灾减灾、防恐反恐体系,加强水、电、气、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的运行监测、危机预警和应急响应。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建立数据完备的信息库等手段,加大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大型交通枢纽等安全管理力度,抓好各项安全管控措施的落实。

  (五)综合节能

  1.交通节能

  (1)对外交通

  调整优化集疏运结构,增加民航空域。降低公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的比例,大力发展内河水运集装箱集疏运系统,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集疏运体系的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少CO2排放和能源消耗。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比例。增加民航空域,调整航线航路。在现有的航线航路上,继续探索最佳飞行路径的可行性,通过缩短航路距离,减少绕飞降低航油消耗。

  加强运输组织管理,提高运输效率。充分应用智能交通信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信息化带动集约化,加快形成覆盖面较宽,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网络体系,满足仓储、配送、运输及客户管理等需要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运输工具的智能化调度。积极推动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发展,如甩挂运输,提升车辆载运率,降低作业量单耗。

  更新淘汰老旧运输工具,加强运输工具的节能技改。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设备,引导运输工具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大型专业船舶,推进内河船舶标准化发展,加快发展适合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重型车辆,以及短途集散的小型低耗车辆。针对节能减排工作需要,积极开展节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研究,从技术角度降低能耗。

  (2)城市交通

  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能和效率。大力推进实施公交优先特别是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等的大容量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各项措施,提高轨道和公交的运能效率,促进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节能。制定出租汽车候客站点设置标准,在对外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和文化娱乐中心、宾馆、饭店、商办楼、商业中心、游览场所、医院、居住区和交通枢纽等客流集散点,设置出租汽车候客站点,减少空驶里程,降低运营能耗。通过“在站候客、加强电调”,提高运能效率。

  推动各类节能车型发展。推动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等节能车型的发展,提高公共交通节能环保水平。适度发展安全可靠、技术成熟的燃料电动汽车、代用燃料汽车,加快规划建设相配套的充换电等基础设施。

  以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节能重点项目。大力推进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快“车载远程监控”、“车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运输领域的研发应用。加快发展公路甩挂运输,大力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提升客、货运组织管理水平。继续推进RTG“油改电”和港口码头岸基供电,加强船舶经济航速航行管理,在不影响船期的前提下,推行经济航速。推广机场桥载电源的应用。

  2.建筑节能

  新建建筑实施高标准节能设计。对新建建筑继续严格按国家或地方标准设计建造,积极稳步推进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实施高标准节能设计工作。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加强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监管。进一步完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体制,健全监管制度,完善节能管理组织体系。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制定激励政策,大力推行住宅产业化,探索实施设计、施工、装修一体化,切实提高住宅全装修比例。在公共建筑的建设和改造中,推广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等立体绿化建设。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力度。鼓励开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示范推广,重点推广实施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体系。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扩大绿色建筑示范模范,开展低碳节能技术示范,加快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开发推广。

  3.能源管理

  在积极推进城市燃气行业建设的同时,重视天然气能源的管理。积极鼓励支持专业的能源服务。推动能源合同管理、鼓励创建能源专业服务公司,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推动燃气电厂的发展,改善上海电网电源结构,缓解上海环境保护压力。进一步推广分布式供能系统。有序实施燃煤燃油锅炉替代任务。不断推广燃气器具节能技术,进一步提升燃气器具的节能技术水平,推广冷凝式热水器的应用,加强对器具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加快推广全市公共厨房设备节能改造,提高一级效能普及率。

  (六)科技进步

  1.交通与设施

  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以及国际大都市的基础性服务保障功能,进一步加快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及集疏运体系的进程;完善城乡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提高运行效率与服务水平;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机动车、慢行交通、货运交通平衡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重点突破大型交通枢纽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构建、磁浮交通,完善公路、道路交通网络综合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及基于智能化技术的交通管理、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低碳型交通体系建设及交通节能减排、港口集疏运基础设施布局、配置、运行管理等几方面的关键技术。

  2.资源与环境

  以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为主导,资源节约破解降耗、再生和循环的技术难点;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以及相关的科研,全寿命周期提倡“节地、节材、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以及低碳化的绿色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宜居环境和宜居城市。重点突破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水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构建以及低碳城市建设、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等综合技术。

  3.安全与防灾

  针对城市建设中地面与地下空间环境日益复杂、地质条件特殊、技术难度提高、工程风险增大的特点,以及全面提升特大型城市安全运行与防灾能力的需求,积极开展科研与技术攻关,支撑与加强城市安全运行管理。重点突破城市防灾规划研究、基础设施及生命线工程建设、运行与风险控制、重要建筑构筑物抗震防灾、地下工程风险分析与灾害防范控制、施工安全关键技术及装备、防汛减灾和环境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

  4.运行与维护

  确保市政基础设施运行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与效率,降低运行能耗与成本。同时,结合旧区改造和优秀建筑及风貌保护,开展科技创新。重点突破提高道路质量关键技术与装备、桥梁(包括高架桥)养护加固关键技术与装备、隧道检修、养护及加固改造、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行与维护、既有建筑保护改造、市政管网设施运行管理与维护改造等综合技术。

  5.新技术应用

  健全技术准入制度。制定严格标准,逐步限制、淘汰落后施工工艺,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工厂化预制、整体装配等先进施工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和交通的干扰,减少声、光、尘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推广先进工艺工法。在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中,以推进预制装配式住宅发展为重点,加快本市住宅产业化进程。在掘路作业中,积极推广使用低噪声挖掘工具和降噪防尘作业工法。同时,加强对一线建筑工人的技能培训,提高其操作能力。

  (七)信息化

  1.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协同整合。统筹城乡建设交通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电子政务基础环境、政务信息资源和业务协同应用建设,逐步实现政府机关、管理机构、服务对象之间电子化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服务过程的覆盖面,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和管理效能。

  2.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按照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和建设管理三大业务主线,建设和完善相应的跨部门协同应用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全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和效能,并以信息化促进业务协同能力的不断提升。建设城市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扩大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应用成果;完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交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信息汇聚和智能处理能力;深化研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平台与协同审批平台、固定资产项目审批平台之间的关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方案优化和衔接,突出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功能设计,实现整体、动态﹑量化的科学管理。

  3.主干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深化建设上海市旧区改造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创新机制;依托城市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深化水务、绿化、林业、市容环卫和城管执法等应用;提升城市运行保障信息化管理水平,建设具有决策支持功能的管网输配管理智能化数字管理系统和运行管理实时自动控制系统;推进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地下空间基础信息资源建设,适时开展地下构建筑物的数据调查,完善数据应用功能。

  五、“十二五”城市建设和管理保障措施

  (一)加强资源整合,深化完善建设管理体制

  进一步整合优化管理资源,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提高区级层面的贯彻执行力。进一步下移日常管理重心,充分发挥区县、街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网络型、功能性基础设施管理中,探索实施区域化管理的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在重大项目建设、城市规划布局、建设管理资金安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健全协作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城乡建设交通发展。

  (二)加强城乡建设管理法制保障,提高执法水平

  制定并颁布《上海市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初步建成与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保障体系。适应《物权法》和“拆迁条例”修订等新形势,根据上海“十二五”发展新要求,对城乡建设管理法规框架体系进行修订,配套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在相关法规制定修订中,特别要加强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容,要针对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增加给付性制度完善、疏堵结合、规范执法等内容,加强立法执法工作,整合完善执法资源,加大联合执法力度,进一步推进建设交通系统依法行政、规范行政。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投入保障机制

  公共财政在继续加强城市建设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向城市管理和维护投入方面倾斜,完善定额和标准,建立健全市区两级城市管理和维护资金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区县作用。

  (四)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行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重点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健全建设交通行业选人育人、教育培训、评价分配、发展服务等各类机制,依托“党管人才”的体制优势,建立健全行业各类相关优秀人才统筹调度与使用的协同机制,通过人才流动实现“第一资源”的积聚,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五)加强技术储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聚焦交通与设施、资源与环境、安全与防灾、运行与维护、管理与服务等领域中重点的技术(技术群)、标准体系进行重点突破和重点研究,依托科技为城乡建设和管理保驾护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按照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加快建设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加强国际和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利用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出台一些刚性的激励措施,着力做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工作,形成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

友情提示:各个地方拆迁标准不同,拆迁案件类型不同,文章中提到的方法不代表适用于您的情况,建议您直接拨打我们拆迁律师服务电话15601075665,或者点击在线咨询,和我们律师在线沟通,我们免费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帮您解决征地拆迁补偿的问题,北京渊博律师事务所 拆迁律师网 官网 www.yuanboc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的通知http://www.yuanbocq.com/a/zhongwenjianti/ceshi/difangfalv/shanghai/3749.html

Copyright © 2014-2018 yuanbocq.com. 北京渊博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982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