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15601075665

热门TAG标签:

徐州

徐州市健康城市建设五年规划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徐州市健康城市建设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徐州市健康城市建设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927日    

 

 

徐州市健康城市建设五年规划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与此同时,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人口老龄化,也使得影响群众健康的因素日益复杂,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建设健康城市是保护和增进城市居民健康,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重要策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健康徐州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幸福家园”“美丽乡村”等创建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为宗旨,坚持健康优先理念,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不断营造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提高健康水准,发展健康产业,构建健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以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健康徐州建设,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徐州”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的健康为核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结合徐州实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全过程,将健康相关内容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之中,促进健康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对健康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创新力度,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丰富健康产品和服务。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针对本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科学确定健康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既要坚持适度超前,又要坚持量力而行,明确健康城市发展规划和重点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实施方案,并配套相应政策保障措施。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提高。找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提出阶段性目标和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阶段性评估,为下一阶段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循序渐进推动健康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三)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城市10条标准和建设健康城市准则的基本要求,以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引领,加快城市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大力推进环境污染有效控制,促进生态建设和健康产业稳步发展,构建一个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风尚良好,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相应发展,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和公共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高效能基础设施、高品质生态环境、高水准健康人群的健康城市,各项健康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准。

2.阶段目标

2020年,建立完善健康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健康管理工作模式,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指标和评价体系,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广泛开展。主要健康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低碳生活、生态家园成为城市环境品质的特色,城市文明指数显著提升,健康环境不断优化,健康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医保制度进一步健全,居民健康水准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营造健康环境

1.以“两减六治”为抓手,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两减”为抓手,切实减少污染源头排放,积极推进以治理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采取有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以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契机,制定新一轮五年空气污染综合防治行动方案,实施空气污染综合防治行动,建立科学的大气污染监控和防治体系,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品质,环境空气中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灰霾、酸雨、臭氧等复合型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环境空气品质优良天数占比达到70.2%以上。

突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品质。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治水成果。大力推进水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水体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完善城乡防洪排涝体系,完善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100%。城市黑臭河流得到系统整治,2020年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完善城乡供水保障系统,市县基本实现“双源供水”,加大水源地保护和供水管网水质监测力度。重点水体水质基本满足功能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成率达到100%

严格管控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切实加强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工作,确保危险废物处置率、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成率均达到创建指标要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不超过5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不超过70分贝。(市环保局牵头)

2.以“三提升”为着力点,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

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提升生态保护水准,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强化绿色生态空间的系统性和均衡性,加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城市绿廊、城市湿地及城郊大环境绿化建设,构建城郊乡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网路体系。大力推进以乡土适生乔木为主的城市林荫系统建设,着力构建“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3%。镇村深入开展绿色家园建设,实现农田林网化、渠塘风景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到2020年,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平方米。大规模构建绿色屏障,加强森林抚育改造,全面提升森林资源品质。积极构建沿河、湖防护林体系,着力抓好故黄河沿线生态绿化,两侧建设50100米宽的生态景观廊道。推进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重点加强石质山地、荒山荒滩、重要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全面推进“环、点、带”生态防护林建设,高标准实施京沪高铁生态景观廊道、四环高速、连徐高速、京福高速等交通干线沿线绿化。积极推进企业防护林建设,对大中型电力、煤炭、水泥、化工等企业,按照省级企业厂区绿化标准,建设围厂防护林带;加强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完善城乡生态安全体系,提升林业对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能力。(市市政园林局牵头)

3.以城建为重点提升城市品质,巩固优秀管理城市创建成果

继续完善大城管体制,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整治市容环境卫生。突出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建设工地、农贸市场,彻底清理卫生死角,集中治理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等现象。加大“城中村”改造和拆违力度,落实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制度。扩大景观道路和景观区域管理范围。消除白天与夜间、主干道与非主干道、中心城区与郊区的环境卫生差异。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工作,做好有害垃圾处理工作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确保城区生活垃圾密闭压缩运输率、无害化处理率、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理率和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三类以上公厕比例达到100%。综合整治扬尘,加大对建筑工地、道路运输等扬尘管理。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提升燃油品质,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推广降尘、低尘清扫作业方式,扩大机械化清扫保洁作业范围。大力实施道路畅通改造,切实加强交通秩序整治,加大机电动车三(四)轮车非法营运整治力度,合理布局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推行市区道路夜间“无痕”修复,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压力。积极贯彻公交优先理念,加快公交首末站建设,设置公交专用道,公交信号优先。增加公共自行车布点网路和投放量,发挥慢行交通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交的功能。(市城管局牵头)

4.以宜业宜居为目标,巩固生态市创建成果

深入实施“美丽徐州”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维护生态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进一步提升市容面貌、完善基础设施、健全长效机制,以环境整治成效为城市添色,使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的亮丽名片更加彰显。积极开展生态化管理社区试点,提高居住社区的专业保洁率,使全市居住社区环境更加优美,居住品质更加提高,服务水准更加优质。

着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抓好5个中等城市建设,强化示范带动,创建新型中心镇、特色小镇、新型社区,努力走出具有徐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制定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改善和新农村绿化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以防治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为重点的农村小康环保工程。在镇村城乡规划体系中统筹落实各类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农村改厕,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5%以上。深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通过区域联防机制杜绝秸秆焚烧,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及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垃圾收运、处理和管理水准。

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建设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体系。突出抓好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严格落实无合格证明食用农产品入市检测制度,确保老百姓“菜篮子”安全。(市环保局、城乡建设局牵头)

5.以人为本完善城市功能,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医院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加快城市公厕建设,彻底消除旱厕,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城市公厕服务体系。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制度,着力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80%以上社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深入开展禁烟、控烟宣传活动,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设置禁烟警语和标志,无烟草广告。

将卫生创建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基础,深入推进卫生城市、卫生县城(乡镇)等创建活动,推动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各级包干负责的工作机制。健全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抓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老旧社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小餐饮等重点场所存在的突出卫生问题,有效破解城镇卫生管理难题。通过卫生创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讲文明、讲卫生的社会氛围,切实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各主要媒体设有健康教育栏目,公共场所设有健康教育宣传栏,社区、医院、学校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市卫计委牵头)

6.以和谐促发展,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培育良好家风家教和勤劳节俭之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广泛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公平公正,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建立高效投诉处理机制。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引导群众说文明话,走文明路,做文明事,友善礼让、扶贫帮困、见义勇为。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市文明办牵头)

(二)积极构建健康社会

1.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提到28%左右。着力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切实改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条件,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平方米。加强劳动就业、创业体系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创造平等就业机会,促进各类人群充分就业,扩大城镇就业规模,增加居民收入,城镇失业率≦4%。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普及高品质基础教育,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困难学生和困难群众倾斜,完善扶困助学制度,建立健全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长效机制和相关制度。(市人社局、教育局和房管局牵头)

2.建设完善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应急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强化治安防控、交通和消防管理,有效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控职业危害因素,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和安全水准。完善农产品品质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心放心。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加强食品流通市场监管,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召回、销毁、清退和公布制度。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准入,强化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全面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减少伤害发生。(市食药监局牵头)

3.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标准,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准。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和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医疗保障服务水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实现基本覆盖率﹥96%。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市人社局、民政局牵头)

4.广泛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以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为重点,按照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筑牢健康城市基础。健康社区建设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健全文化体育设施,向家庭和个人就近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面、连续性、综合性服务,建立完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社区居民的融合,宣导团结和睦、积极向上的邻里关系和家庭氛围。健康单位以学校、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等为重点,积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保障饮食安全和营养,控制吸烟危害,落实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职业防护、安全管理等制度,开展工间操、联欢会等文化体育活动,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和单位文化。(市卫计委牵头)

5.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爱国卫生机构建设,充实爱国卫生力量。按照国家颁布的病媒生物防制要求,健全完善全市病媒生物(蚊、蝇、鼠、蟑螂)防制工作体系,明确职责,完善财政保障,加强病媒生物防制队伍工作能力建设。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健康单位创建活动。推进无烟单位建设,以及工作场所、室内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市卫计委牵头)

6.建设健康交通,减少交通意外伤害。坚持公交优先,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严格查纠酒后驾车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完善交通指示标识。加强校车管理,提高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到2020年,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要≧30%(市交通局、公安局、教育局牵头)

7.宣导和发展健康文化。通过正确的新闻舆论宣传和文化导向,着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改变不文明的陈规陋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就医行为、婚育方式和性行为等进行科学指导、规范,大力推进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健康文化。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在全社会宣导正确的健康价值观。鼓励和支持健康文化产业发展,创作出更多小说、戏曲、电影、电视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健康文化需求。用健康文化丰富、发展和提升健康促进活动,把健康科学知识转变为群众能够理解接受、愿意参与、实际有效的良好行为习惯。健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健康制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导公共秩序与良好道德风尚,将健康理念渗透到千家万户。(市文广新局牵头)

(三)全面优化健康服务

1.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将工作重点和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不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水准。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科学布局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资源,以社区为单位基本实现“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覆盖。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路,有效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计生监督、应急救治、精神卫生、采供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按国家规定标准充实公共卫生人员配备和仪器设备,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协作。提高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意识,查处违法违规行医行为,维护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加强无偿献血工作,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根据当地重点公共卫生问题,调整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案。促进流动人口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市卫计委牵头)

2.强化传染病预防控制。按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数,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面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网路。针对严重威胁城乡居民健康的传染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控制传染病危害,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落实结核病、爱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制措施,减少重大传染病的危害。提高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重点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推进数位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品质和水准,确保每个儿童公平享有预防接种服务。到2020年,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镇为单位稳定在95%以上。强化传染病监测,落实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报告制度,提高各类传染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处置能力。切实抓好爱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落实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地方病防治措施。(市卫计委牵头)

3.加强慢性病管理,探索建立健康管理工作新模式。健全慢性病防控工作协调机制和综合防治体系,完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管理,85%以上的县(市、区)建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加强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和肿瘤登记报告,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提高早诊早治率。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对癌症等患者的随访和康复指导。继续加大城市癌症早诊早治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案实施力度,探索肿瘤防治分级联动一体化管理模式。到2020年,因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低于11%(市卫计委牵头)

4.推进心理健康促进与精神障碍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体系,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整合精神卫生服务资源,拓宽精神卫生服务管道。加强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建设好心理卫生援助热线。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和心理干预机制,加强羁押场所被监管人群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医院、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监管场所普遍开展精神卫生宣传及心理卫生保健。突出学校指导、家长配合、社会支援的综合效能,逐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的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模式。依托精神病专科医院,建立相应规模的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中心,对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实施免费救治。建立病情稳定期贫困精神残疾人日常基本用药保障机制,为纳入基本医保范围的城乡贫困精神残疾人免费提供基本的精神类药物治疗。探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支援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到2020年,各县(市)、铜山区、贾汪区建成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并组织开展康复工作。(市卫计委牵头)

5.加强妇女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积极推进县、乡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整合及县级二级妇幼保健院建设。到2020年,全市妇幼健康机构按行政区域健全率达到98%以上,60%以上的县(市、涉农区)建成二级妇幼保健院。加快产科和儿科医师、助产士及护士的培养,加强妇幼保健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人才引进培育。实施“妇幼健康”工程,落实妇幼重大卫生服务专案,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爱婴医院长效管理和助产技术品质评价。大力推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市卫计委牵头)

6.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全面落实《中医法》,贯彻实施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合理配置和优化中医药资源,不断完善以市、县级中医院为主体,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重要力量,以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为补充,涵盖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功能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建设,推进市中医院分院建设,推进新沂市中医院、睢宁县中医院等单位创建三级中医医院。进一步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培育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的临床专科,建成一批服务功能健全、临床疗效显著、中医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临床专科。持续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达到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全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建立健全远端中医医疗服务网路。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中医馆)建设,积极发展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药服务。(市卫计委牵头)

7.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制度。采取医疗、医保、价格等综合性措施,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扩大家庭医生制度覆盖面,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基层医生与城乡居民的契约服务关系,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依从度,提高基层首诊率。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以大医院为龙头,建立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推进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促进双向转诊。按照医院不同等级,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梯度;切实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实行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引导群众在基层就近就医。到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65%以上。(市卫计委牵头)

8.深入实施智慧健康工程。建立完善健康综合资讯平台,到2020年,二、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准基本达到四级及以上标准,达到五级的超过5家,力争有1家达到六级,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健身资讯咨询服务。优化医疗服务组织形式和健康管理模式,强化医疗卫生领域各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横向联动,让群众就近享受高水准的医疗服务。到2020年,远端医疗服务履盖所有县(区、市)。推进医疗健康大资料应用体系建设,实施医疗健康大资料工程,强化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大资料分析应用。(市卫计委牵头)

9.促进养老服务发展。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城市和农村养老资源,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加强老年人群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的指导与服务,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加大老年护理工作的专项培训和支持。(市民政局、卫计委牵头)

(四)不断培育健康人群

1.全面做好优生优育。全面做好妇幼健康、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工作。通过开展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新生儿疾病筛查、早产和低体重出生儿专案管理、儿童早期发育、0-6岁儿童残疾筛查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准。通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出生缺陷儿童早期干预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降低残疾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流动育龄妇女妇幼保健知识知晓和利用率。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弘扬科学婚育文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到202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接近到80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保持较好控制水准,接近发达国家水准。(市卫计委牵头)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建设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健身主题公园、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等支持性环境,在新建和改扩建社区按国家要求配建居民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推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构建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参与性强、普及面广、简便易行的群众性健身活动,鼓励和支持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实行工间操制度,宣导每天健身1小时。保障中小学体育课时,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大力开展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创造条件。到202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比例﹥0.2%(市体育局、教育局牵头)

3.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推广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准≥24。充分利用宣传载体和传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素养巡讲和健康咨询活动,引导城乡居民全面掌握健康素养基本技能,重点提高传染病和慢病防控素养、妇幼健康素养、急救与安全素养、职业健康素养、基本医疗素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等。引导居民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全面开展健康素养干预及监测,每年发布健康素养水准监测分析报告。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落实《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开设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各类健康主题日,组织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健康教育的内容建设,组织发布科学防病知识,及时监测纠正虚假错误资讯,坚决取缔虚假医疗、药品等广告,严厉打击不实和误导宣传行为。(市卫计委、教育局牵头)

4.引导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健康生活方式示范单位建设和慢性病防控综合示范区建设。以创建健康促进学校为抓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整体推进学校健康促进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到2020年,全省8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深入社区对居民进行指导。促进居民科学合理膳食,定期开展居民营养状况监测评价。加强儿童、青少年营养膳食管理,推进营养配餐工作。组织开展全民减盐行动,指导适宜人群科学使用低钠盐。开展酒精对健康和公共交通危害的宣传。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加大烟草危害宣传教育力度,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单位,开展吸烟行为干预,降低吸烟率,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社会风气。推广戒烟门诊和戒烟热线服务,加强烟草流行监测,减少二手烟危害,降低烟草相关疾病发病水准。进一步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广泛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市卫计委、教育局牵头)

(五)创新发展健康服务产业

1.大力推进社会办医。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医疗健康领域,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条件,整合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执业许可等审批环节,进一步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申办医疗机构相关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吸引各类外资举办独资医疗机构,鼓励外资优先投向医疗资源稀缺的区域以及特需医疗服务短缺的领域。进一步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医保定点、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完善监管机制,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服务、健康发展。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非营利性民办健康服务机构给予投资奖励。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和规范医师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不因多点执业受影响。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准、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快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市发改委、卫计委牵头)

2.积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健康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鼓励各地引进国内、国际知名健康服务机构,提供体检、心理咨询、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引导体检机构、健身机构提高服务水准,开展连锁经营。规范发展母婴护理、养生美容等服务市场,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并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相结合的疾病防控、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医疗执业保险。(市发改委、卫计委牵头)

3.培育壮大健康服务支撑产业。加快推进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支持自主智慧财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支援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支援数位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积极发展协力厂商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促进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引进国内外优质健身健康服务资源,打造一批体育健身健康服务、运动康复特色医疗高端平台,建设一批体育健康社区、运动康复医院和健康管理中心。(市发改委牵头)

4.加快构建健康产业发展载体。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发展新载体新业态,在社会办医、健康养老、运动康复、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等方面,建设一批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加强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加强健康产业统计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相关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健康服务业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市发改委牵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市政府成立健康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宣传、发改、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财政、人社、房管、环保、建设、水务、农业、文广新、卫计、规划、城管、交通、体育、工商、园林、食药监、质监、安监等部门和各区政府任成员,协调配合,加快推进。各地要相应成立本辖区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有序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施专案管理。将健康城市建设涉及政府投入的部分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财政经费专案管理制度,实施专案化管理,专款专用,落实专案进度、绩效评价。鼓励社会和个人加大健康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健康服务机构,或向医疗救助、医疗机构捐款。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融资担保机构支援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和小微企业。引导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满足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各负其责,稳步推进。各地和市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要求和职能分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规划实施。承担具体指标任务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协作,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探索建立健康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和市民健康行为监测系统,委托专业机构定期监测,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估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根据年度计划,各地和市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年度总结,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重点专案进行评估。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健康城市的先进理念,弘扬新风,树立典范,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健康城市建设与重大环境纪念日、卫生日、爱国卫生月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市民群众参与各项公益活动,营造从我做起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城市卫生志愿者队伍,以群众教育群众的方式,推动更多的市民关心城市的公共卫生状况和环境状况,并从自身做起,努力改变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加强与健康城市先进地区的交流,利用各种形式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外健康城市最新资讯、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探索和创新健康城市理论。

 

附件:徐州市健康城市建设基础指标一览表

 

 

 

 

 

 

 

 

 

 

 

 

 

 

 

 

 

 

附件

徐州市健康城市建设基础指标一览表

类别

项目

指标

2020年目标

牵头部门

1.健康环境指标

1.空气品质

1) 环境空气品质优良天数占比(%

70.2

市环保局

2.水质

3)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

市水务局

4)  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分城乡)

 

 

          城市(%

100

市水务局

          农村(%

100

市水务局

5) 城市国控断面达标比例(%

50

市水务局

3.废弃物处理

6)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市城管局

4.厕所环境

7) 城市三类以上公厕比例(%

100

市城管局

8)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95

市卫计委

5.其他相关环境

9)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8

市园林局

2.健康社会指标

1.社会保障与就业

1)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28

市财政局

2)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6

市人社局

3) 城镇登记(调查)失业率(%

4

市人社局

2.公共交通及住房

5) 公交出行分担率(%

30

市交通局

6)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40

市房管局

3.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

7) 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3

市体育局

8) 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比例(%

0.2

市体育局

4.职业安全

9) 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

0.05

市安监局

5.食品安全

10)千人食品抽检率达到3批次千人

95

市食药监局

6.文化教育

1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0

市教育局

7.健康细胞工程

12)       健康促进学校(%

80

市教育局

         健康单位(%

50

市卫计委

         健康社区(%

60

市卫计委

         健康家庭(%

30

市卫计委

 

 

3.健康服务指标

1.慢性病管理

1) 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

20

市卫计委

2.精神卫生管理

2) 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率(%

50

市卫计委

3)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

85

市卫计委

3.妇幼卫生服务

4)儿童系统管理率(%

95

市卫计委

5)产前健康管理率(%

95

市卫计委

4.爱滋病防治

6)  爱滋病感染者/病人管理率(%

100

市卫计委

5.卫生资源

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7

市卫计委

8) 每万人口拥有疾控机构人员数(人)

0.83

市卫计委

9) 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

95

市卫计委

10) 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8

市卫计委

6.养老服务

11)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40

市卫计委

4.健康人群指标

1.健康水准

1) 人均期望寿命(岁)

接近80

市卫计委

2) 婴儿死亡率(

保持较好控制水准

市卫计委

3) 孕产妇死亡率(1/10)

保持较好控制水准

市卫计委

2.传染病

4) 传染病总发病率(1/10)(甲乙类)

150

市卫计委

5) 结核病发病率(1/10)

40

市卫计委

3.慢性病

6) 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

30

市卫计委

4.健康生活方式

7) 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分性别)

 

 

          男性(%

40

市卫计委

          女性(%

2

市卫计委

8)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

45

市体育局

9) 居民健康素养水准

24

市卫计委

        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

80

市卫计委

        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

65

市卫计委

5.组织保障指标

 

1)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市发改委

2) 健康城市规划

 

市卫计委

3) 有年度健康城市评估报告

 

市卫计委

 

友情提示:各个地方拆迁标准不同,拆迁案件类型不同,文章中提到的方法不代表适用于您的情况,建议您直接拨打我们拆迁律师服务电话15601075665,或者点击在线咨询,和我们律师在线沟通,我们免费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帮您解决征地拆迁补偿的问题,北京渊博律师事务所 拆迁律师网 官网 www.yuanboc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徐州市健康城市建设五年规划的通知http://www.yuanbocq.com/a/zhongwenjianti/ceshi/difangfalv/jiangsu/xuzhou/5787.html

Copyright © 2014-2018 yuanbocq.com. 北京渊博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9826号-2